罗经石和吸石洞
三僚村的地形很独特,是个群山环抱的一个圆形盆地。盆地中间为平整厚实的黄土冈,黄土冈中间却孤孤零零突起一座狭长的石灰岩小山岗,座北朝南,名曰“罗经石”,北宽南尖,形状酷似罗盘中间的指针。罗经石上还有一孔天然石灰岩溶洞,深不可测,叫“吸石洞”,这石峰就是杨筠松当年钳记里的“前有罗经吸石”。
当年杨公和曾文辿看见此山时,曾公认为象是“金盘玉印”,是把黄土嵊看作金盘,把罗经石看作一方玉雕官印,杨公则把黄土嵊看作罗盘,把罗经石看作了磁针,断定这里是个世代传承其堪舆术的宝地,于是他携弟子隐居于此。清代的同治年间修纂的《兴国县志》中,山川卷中专门有一个辞条曰:“罗经石,在衣锦乡六十三都,石上隐然具子千篆文,故里人多习形家言。”
这段话把三僚人传承堪舆(形家是堪舆术的别称)的原因归结到因为有一座罗经石山。罗经石的形象很独特,从四个方向观望,是四个形态,东边望叫“玉兔望月”,西边看叫“仰天狮形”,南边瞧叫“金镂马鞍”,北边观叫“牛牯下山”。在罗经石的下面,就是吸石洞。洞口在山西侧巨石后面的石缝处,宽约一米,从石缝进去,是很整齐的石阶,斜斜地下到一个岩洞里,洞内迂回曲折。
在三僚廖氏古谱中,有一首古人咏罗经石的诗:
罗经石
巨灵有意断高岭,
顶注清泉尺许深。
石裂篆文分子午,
夜横河汉作南指。
微茫略示先天秘,
浑沌终藏太古心。
至理自非容易得,形象曾到拨云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