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历
即格里历。因为它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在格里历中,当某年的纪元年数不能被4整除时为平年,如1981年;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时为闰年,如1984年;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时为平年,如1900年;能被400整除时为闰年,如2000年。
格里历平均一年为365.2425日,与长度为365.2422日的回归年之间,要积累3300多年才有一日之差,达到我国南京杨忠辅于公元1199年(早格里历380多年)制定的《统天历》水平。
格里历按月分配日数掺有格里等帝皇威势,不很合理。合理的每月天数用两句话即可概括:“闰年单月小、双月大;平年2月减一天”。但因为格里历已在全世界通用,人为因素影响极大,改历很难。
二、农历
农历是我国广泛使用的历法,又称阴历、夏历,是因为它的纪月法以月相为标准,以月亮从朔到上弦、望、下弦再到朔的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推算农历先推算二十四节气和定朔(推算日月黄经相等的时刻--朔),朔所在某日,即为初一,从朔到朔为一个月,相距29日的为小月,30日为大月。月从中气得名,月内有某中气的即为某月份,如含有中气“雨水”即为农历正月。无中气为闰月,闰月无名,取用前月名,如四月后的闰月为“闰四月”,如此使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随时得到调正。在农历中,平年12个月,日数为354或355日;闰年13个月,日数为383或384日。这就是我国自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代起,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止,一直在使用的"十九年七闰(加七个闰)月"的历法。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由太阳的视置决定的,因此农历合适的称呼应是“阴阳历”。
三、干支历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共十个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是传统用来编排次序的字组。二者并行组合排列成天干地支表,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历的纪年纪月法都同农历,它的年、月、日都各以干支顺序排列、互不干扰,闰月也同农历。干支历中的节日,三伏,九九以及出梅、入梅等与人们生活及当时社会活动密切相关,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