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描述的是物质的运动状态、运动形式和具体特征。它们之间有密切的相互联系,包括五行之间的相生(相互滋生)、相克(相互克制)及其太过与不及的反常状态。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就是这样依次相生,依次相克,保持和维护着宇宙系统的平衡性和整体性,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命体的生理平衡。一旦这种平衡和整体性被打破,呈现反常状态,就会有疾病、伤祸和灾异的产生。
三、五行学说与中国传统学说
1、五行学说与中医学
中医学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特征;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之间和各个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五行之间的乘侮来阐释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借用五行特性来帮助诊断和治疗疾病。
例如 中医学根据五脏(肝、心、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特点,将它们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并将其所属的五行(盘、脉、肉、皮、骨)、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志(怒、喜、思、悲、恐)等统配五行,从而将机体各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阐释机体五脏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体系,体现和确立了人体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归属将人与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音(角、徵、官、商、羽)等自然界的万物相联系,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故《内经》曰 “人与天地相应也,与日月相参也。”形成了天人相应的基本观念。
2、五行学说与气功养生学
在中华养生学中也广泛运用了五行学说的内容,如在气功学中右肝(木)系功能失调需调补木气者,则宜面向东方;若肺(金)系功能失调需调补金气者,则宜面向西方。在养生学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春三月,此谓发陈……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政三月,此谓蕃秀,……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三月,此为容平,……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三月,此谓闭藏,……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指出了应顺应四时五季之气的变化养生规律以及违背此原则引起的相应疾病。只有遵从五行之道养生,才能健康长寿。
3、五行学说与命理学
在传统命理学中五行学说是最重要的基本理论,纳音论命将人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之命。每一行又分六种类型如甲子、乙丑年为海中金命,丙寅、丁卯年为炉中火命……壬申、癸酉年生为剑锋金命等。同时将人的生命看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系统内又分为若干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用五行加以说明的话,则当其中一个子系统过大或过强时,必然有另外一个子系统过小或过弱。
同时,古人依据星命术,又加上印度星占推命的一些概念,最后以《周易》的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形成了一套庞大而复杂的推断人生命运的体系,也即四柱命学或称算命术、批八字。